首页 > 最新动态 > 两会声音丨王一君:构建新时代非遗传承人可持续发展体系,孔相卿: 推动历史名窑传承创新
最新动态
两会声音丨王一君:构建新时代非遗传承人可持续发展体系,孔相卿: 推动历史名窑传承创新
2025-03-113

王一君代表建言:构建新时代非遗传承人可持续发展体系

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其传承至关重要。两会期间,王一君代表针对非遗传承人可持续发展体系构建,提出系列关键建议。

当下,非遗保护虽有成果,但构建相关体系仍挑战重重。在代际传承上,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,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平均63岁,40岁以下中青年占比不足8%,传统师徒制与现代教育体系脱节,传统技艺面临断代。传承保障体系也不完善,认定侧重技艺,忽视传承、创新能力,培养机制缺失,配套政策匮乏,中央财政补助难支撑,社会参与少,阻碍非遗人才成长。同时,76%非遗项目商业模式不稳定,产学研平台稀缺,区域传承资源不均,非遗传承人社会认知低、待遇差,影响队伍稳定。

对此,王一君代表建议:构建传承人培育体系,实施 “非遗传承人梯队建设工程”,设三级名录动态管理与中青年扶持计划,推动非遗与职业教育融合,探索 “学历 + 师承” 模式,建国家级传承示范基地与三级传承网络,完善考核激励机制。完善制度保障,修订认定管理办法,增绩效评估与动态调整,设传承人待遇分级保障,纳入高层次人才计划,设专项基金,促进传承人互助。健全创新发展生态,加大传承设施建设,推行“非遗+” 计划,推进与乡村、文旅融合,建非遗数字云平台与知识产权保护中心。构建社会参与格局,将非遗纳入国民教育,编中小学通识教材,建校园传承基地,实施海外传播计划,设社会贡献评价体系,给予企业税收优惠,加强部门协作,扶持传承人工作室。

王一君代表的建议为化解非遗传承人发展难题提供有力方案,有望推动非遗传承事业大步向前。

孔相卿代表建言:推动历史名窑传承创新

当前,我国历史名窑发展形势严峻。改革开放后,公办瓷厂衰落,民办瓷厂兴起,但传统陶瓷产业与高校、科研机构渐行渐远。高校引入西方现代陶瓷教育体系,对传统陶瓷尤其是历史名窑研究严重不足,致使传统陶瓷研究出现断档。如今,传统陶瓷主要依赖家族、师徒传承,这导致部分珍贵技艺和文化精髓失传,如“柴瓷”。而且,西方现代陶瓷理念冲击下,传统陶瓷工艺美学传承创新困难,中国特色渐失,不少名窑面临衰退甚至失传危机。

面对这些难题,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孔相卿代表提出一系列关键建议。教育部等国家部门应制定政策,推动历史名窑产区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工作,深入挖掘属地历史名窑工艺美学内涵,为原产地陶瓷产业传承创新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。国家有关部门要组织国内外专家,重新编写中国传统陶瓷工艺美学教材,通过陶瓷史、科学及艺术多维度研究,培育高端传承创新人才。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设立专项基金,精准扶持代表性历史名窑专业企业,为传承创新注入源动力。此外,可参照景德镇陶瓷大学建制,在北方历史名窑集中的河南地区筹建新的陶瓷大学,并同步规划建设中国陶瓷博物馆,筑牢陶瓷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的人才与研究根基。

孔相卿代表的建议切中时弊,为历史名窑传承创新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,有望推动我国陶瓷产业迈向新高度,重塑中国陶瓷辉煌。

(注:本文照片为代表本人提供,未经许可,请勿转载)

点我访问原文链接